陸以正這一篇可能是抄襲的文章可能多少引起了大家對於WSIS的重視. 我對於抄襲的行為不再多做評論, 而是WSIS實際上對於台灣可能造成的影響, 則是我比較關心的.
WSIS有一個重要決議, 就是維持現狀, 但在UN的架構下, 成立一個叫做Internet Governance Forum (IGF)的論壇, 明年第二季之前會在雅典開第一次會. 在UN這種Inter-governmental形式的組織下, 類似這種論壇是很不尋常的事. 從一方面來看, 這表示UN認可一般民間團體還有非政府組織對於網路發展過去與未來的貢獻. 但別忘了如果要參加這種論壇, 各國的組織或是代表, 還是要經由UN Member State的認可. 台灣在這方面參與, 勢必又將碰到多重政治障礙.
陸以正的文章有一點寫錯了. Jon Postel當初定義網址country code時, 並不是幾個人關在房間裡頭亂給的, 而是依照ISO-3166的規定. 20年間, 這張表一直改, 新舊國家來來去去, 台灣也被多冠上一個"Province of China"....
參與或是名稱事小. 實質權益事大. 昨天在溫哥華舉行的ICANN會議中, 我受邀參加了一個有關國際化域名(Internaitonalized Domain Name, IDN)的預備工作會議(正式會議在今天|議程). 會中針對頂級域名(Top-Level Domain, TLD, 就是網址"."的最右邊兩個字或是多個字)國際化意見相左. 例如.cn未來可以是.中國, 而且一般對於中國自己決定要用哪一種語言(理所當然就是簡體中文了)是不會有爭議的. 然而.com之".公司"一定要給Verisign繼續掌控嗎? 還是中國可以直接架一台根伺服器來提供服務? 那 .us怎麼辦, ".美國"倒底要由誰來管, 誰可以決定用那一種文字? 決策過程一定要有政府參與嗎?
.tw之".台灣"要怎麼辦? ISO-3166可以保障我們的權益嗎? I don't think so.
技術不能解決問題而是創造問題時, 往好處想是創新, 往壞處想就是當技術問題要用政策或是政治解決, 就可能會犧牲國家利益. 用戶的權益的保障到時也只是旁邊點綴的花絮了.
我會建議大家除了注意WSIS網路治理政策議題外, 更應該重視類似於One Laptop Per Child這樣縮短數位落差的專案啦. 這或許也是台灣以技術實力突破外交障礙最好的途徑.
(update: 一百美元電腦找代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