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B 2.0: FUNCK, 本站Guest Author.)
咖啡這一回事
在台灣,「喝咖啡」如今是一件幾乎普及全民的事情,咖啡的種類多,咖啡館的形式多,人們的喝法也多。不過,這件事情並非一開始就這樣的。在日治時代,日本人曾有計畫性地,在台灣的台中縣和雲林縣開發咖啡豆生產基地。後來日本戰敗撤退,咖啡在台灣的量產化與大眾化也告暫停。到了50年代,駐台美軍、歸台華僑、以及曾待過內地英法租界的人士,漸漸地把喝咖啡的習慣帶入台灣,但喝咖啡仍是一件屬於「上流社會」、「洋派社會」的事情。直到80年代,罐裝咖啡在台灣上市,並透過電視廣告,營造出啜飲咖啡的閒適情境,咖啡才漸漸進入普羅大眾的生活中。到了90年代,許多連鎖咖啡館如雨後春筍般地,在台灣各地冒出來,學生跑到咖啡館看書,大人跑到咖啡館談生意,老人家也開始習慣跑進麥當勞點上一杯咖啡,看看報紙、消磨時間。由於台灣罐裝咖啡的電視廣告,總是把場景給設定在田野、山川、海岸邊,把喝咖啡的情境搞得很…很…很…縱情山水又怡然自得,使得台灣的咖啡商人在90年代末期,做出一個空前大改造-「咖啡行動化」。
行動咖啡館
傳說中,台灣第一家以小貨車改裝而成的咖啡館,在1999年出現於台北縣的五指山頂。當時台灣民眾的「咖啡潛意識」原本就已經是那麼山山水水的了,這位傳說中的創始人,索性就把小貨車裝上調煮咖啡的器具,帶上杯盤桌椅,把這四輪咖啡館給開進山山水水裡頭,去服務那些山上的遊客。讓台灣民眾在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大自然裡,也能喝上一杯熱騰騰的現煮咖啡,就像置身罐裝咖啡的電視廣告情境一樣。沒過多少時日,許多仿效者紛紛出現,甚至有許多行動咖啡企業相繼成立。如今,在台灣許多觀光景點,都能見到行動咖啡車的蹤影。
台灣人的小本創業選擇
行動咖啡館一度成為許多台灣青年嘗試創業的選擇。一般民眾不需要籌措巨額的創業資金,便可加盟行動咖啡企業,使用母公司所提供的器材、豆子、技術,開創自己的咖啡小生意,還能為自己編織一個縱情山水的夢。2002年非典(SARS)肆虐,擁擠的都會區裡百業蕭條,市民紛紛走向郊外透氣,卻給了行動咖啡業一個爆炸性的成長機會,也讓都市裡生意清淡的小型餐飲業者,有了另一樁臨時變通的生意。
旅人的最佳嚮導
搞行動咖啡館,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郊外風景區的到客流量,並不如都市裡頭那樣穩定。身為行動咖啡館老闆,還得摸清楚郊區多變不定的氣候和路況,才能確實掌握「今天該不該出門做生意?」、「今天該上哪裡做生意?」。也正因為如此,使得這些行動咖啡館老闆變成絕佳的在地嚮導。幾天前,站長我挑了個大晴天跑到台北的五指山上,尋找傳說中的台灣創始行動咖啡館。在陌生的山路上,很幸運的,我找到了。我一邊啜著手上那杯讓我不會想再去STARBUCKS的冰cappuccino,一邊跟老闆聊著關於行動咖啡和這座山的故事。聊著喝著,上山來買咖啡的遊客來來去去。時間過得很慢,我的腦袋還在那裡山山水水,就像80年代的咖啡廣告一樣。
作者:FUNCK-「到台灣找我玩,同志!」站長
原文:http://www.comeseemeintaiwancomrade.com/blog/200610.shtml#20061019
分享至 HEMiDEMi | del.icio.us | dig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