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座筆者:「到台灣找我玩,同志!」創辦人-FUNCK
成立在路線、訂房、機票、名產、景點之前的,是旅行的意義。它是旅遊業的最上游,是人們抉擇一趟旅程的起點,也是旅人永遠發掘不完的寶藏。
好吃的小籠包那麼多,為何觀光客總要到台北永康街吃鼎泰豐?
世上到處都有石頭牆,為何觀光客總要造訪長城?
地球上的許多角落都有景物、有食物,為何你要安排那個景物、那個食物做為你旅行的內容物?因為那座山很高很大?…..有多高多大?因為那個食物很美味?…..到底有多麼好吃?
地球上的東西,不論是會動的、不會動的,都是由許多小分子所構成的「東西」。鼎泰豐的小籠包、中國的長城、阿爾卑斯山的雪…都是東西。它們之所以令旅人為之嚮往,除了一般所謂的「好吃」、「好壯觀」、「好美」…之外,深入探究之,我們可以說是因為這些東西對應於人們構成了某種特殊的意義、促使人們決定要拜訪它們的一種意義-「旅行的意義」。因為有了這樣的意義,東西就不再只是東西了,人們會對它們產生期待,而拜訪也為人們的心靈確實帶來收穫。
在旅遊產業裡,我們看到很多成熟的服務與商品協助旅人安排行程去拜訪知名的美食與景點,也就是那些「已經具有意義的東西」;但是這地球上仍有很多東西等待著我們去發展出被拜訪的意義。相較於前者,我們鮮少發現有專營「旅行的意義」的業者,提供適當的服務或工具,有系統地讓旅人對並非知名景點或美食的東西,自行發掘出「旅行的意義」,並為之決策行程。
當旅人之於東西構成了意義,一趟旅程才得以成立,路線、訂房、機票….才得以陸續成立。當這份意義具有旅人可期待的心靈收穫的時候,路線、訂房、機票….才有更大的被需要性、更多的利潤空間。若我們能協助旅人對於更多的東西構成非常值得期待的意義的話,也就表示整個旅遊產業的機會更多、利潤更多,而非僅是以既有的意義消費既有的題材,甚至採取近乎純粹競價式的生存之道。
另一方面,就維持生態保育與消費品質的角度來思考,對於更多的東西開發旅行的意義更是刻不容緩的事情。任何一個景點若遭遇過量的遊客,都容易招致生態的浩劫。無論哪家餐廳若招攬超載的食客,皆難逃服務品質下滑的挑戰。為了環境生態以及商家經營的永續維持,使更多東西構成意義與價值被旅人造訪,讓旅人分散到更多值得造訪的東西,這是值得我們思考並開發的事情。
回到台灣人近年來切身的議題-「大陸旅客赴台」,也值得我們用「旅行的意義」來檢視。台灣居民期待大陸來客所帶來的經濟效益,卻也擔憂人潮對台灣知名景點生態造成壓力。大陸旅客對於台灣景點美食了解有限,資訊管道也缺乏,想去的、知道可以去拜訪的東西很少,安排行程的自由度與自主性不足,即便到了台灣也會顧慮限制一大堆,或者被不肖的旅行業者或台灣商家欺騙。綜合雙方的顧慮,我也的確擔憂最壞的狀況發生-台灣的生態被破壞了,大陸旅客也很不開心的回家了。
與其擔憂,我更期待最好的狀況實現-每一位台灣居民都有工具可以協助大陸的朋友們發掘他們未曾發掘的台灣之美,每一位大陸居民都可以有機會認識到更多值得他們來造訪的東西,而不再僅僅是日月潭、阿里山…等,並且有更多透明的機制供他們安排行程,選擇最理想的票務、食宿商品。當然,這個思考方向不僅適用於大陸旅客,我們也應盡力協助各國旅客探索多元的台灣之美。
當我們看到生態被破壞與產業的蕭條,往往會擔憂、害怕、灰心,但事實上很有可能有另外一條精采的道路正等著我們前往探索。大陸旅客赴台是有史以來台灣全體居民都有基本語言能力擔任觀光大使的題材,它是賺錢的商機,也是我們主動化解兩岸隔閡的機會,更是我們思考如何保護生態並分享台灣之美的實習課。當我們協助別人發掘更多旅行的意義,我們也將會是收穫最多的人。